梳子,于是總會被作為禮物送給所愛之人,細心的還要在其上刻字,這禮物就成為了世上獨一無的心意。 那“懶設設梳云掠月”,是對女子在窗前對鏡梳妝的描繪,其實,梳子作為禮物已經(jīng)有十分久遠的歷史了,除了理順頭發(fā),更可插戴滿頭。這種尖利有齒的飾物,莫名有種古典式的溫柔。 唐宋女性喜愛插櫛,流行的插櫛方式有前額上方正中插一把櫛;前額上方正中,上下相對插一對櫛;前額上方一側(cè)斜插一把;頭兩側(cè)各插一把;前額上方與兩鬢上共插三對櫛,每-對上下相對。
梳妝圖
宋代陶谷的《清異錄》中,有一位洛陽少年崔瑜卿,豪擲二十萬錢為名妓玉潤子打造綠象牙五色梳。象牙梳本就名貴,又經(jīng)繁復工藝染色雕鏤,自然身價不凡但當時的二十萬錢已足以買一幢房屋,也不知耗資如此之巨的一套梳子,該是怎樣的巧奪天工。無獨有偶,美國小說《麥琪的禮物》中,丈夫賣掉了金表,傾盡所有,也只為買一套玳瑁鑲珠寶的梳子,以搭配妻子的頭秀發(fā)不料妻子又剪了頭發(fā)去換一條白金表鏈,心酸的錯過,卻自有一番令人動容的甜蜜。
結(jié)發(fā)為情侶,恩愛兩不疑
仔細想來,梳篦的溫柔,其實全由那一頭青絲賦予。古人認為“身體發(fā)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”,而剔去毛發(fā)的“髡刑”所致的羞辱,甚至勝于“答刑”帶來的皮肉之苦,可見頭發(fā)的意義實在重大,以至于梳頭綰發(fā)的儀式,也因之莊嚴了起來。
《禮記.內(nèi)則》中云:“十有五年而笄,二十而嫁。”東漢鄭玄注日:“謂應年許嫁者。女子許嫁,笄而字之,其未許嫁,二十則笄。”也就是說,古時十五至二十歲的女子,會在許嫁之時盤發(fā)插簪,行加笄之禮,與男子成年的冠禮相對。但若是女子到二十歲仍未受聘,亦可行笄禮,并不一定與婚嫁相聯(lián)系。只不過到了后世,冠笄之禮廢弛,原先的笄禮便演化為出閣之前綰髻梳妝的儀式,是為“上頭”。在上頭儀式中,家人往往會請來“好命婆”,一邊為新娘梳理頭發(fā),一邊吟唱著美好祝愿的歌謠:“一梳梳到底,二梳白發(fā)齊眉,三梳子孫滿堂?!鄙倥薜募妬y心緒,也就被這溫柔的旋律漸次撫平。而正式的婚嫁儀式中,也少不了梳篦的參與?!抖Y記.曲禮》云:“女子許嫁,纓?!?/span>
梳妝圖
古時女子許配人家之后,會以絲繩束發(fā)。到了成婚之日,新郎會親手解下絲繩,是為脫纓之禮。后來,這種儀式漸漸演變?yōu)椤昂削佟钡幕閮x,如宋代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記載.新婚夫婦對拜后,“男左女右,留少頭發(fā)。二家出匹段、釵子、木梳、頭須之類,謂之合髻?!边@便是唐代女詩人晁采的《子夜歌》中,那句寫給青梅竹馬的少年郎文茂的詩句:“依既剪云鬟,郎亦分絲發(fā)。覓向無人處,綰作同心結(jié)。”兩人各取一綹烏發(fā),打成絲縷盤繞的同心結(jié),那系于發(fā)間的無言承諾,卻比所有指天誓日的發(fā)愿都要神圣莊矜。
也正因如此,“結(jié)發(fā)”的儀式唯有原配情侶方能舉行,而親手為對方梳發(fā),更是情侶之間極私密的事情。南朝劉慶義所撰志怪小說《幽冥錄》中,記錄了一個靈異卻動人的故事。相傳,晉太元初,苻堅派大將楊安攻打襄陽。有位士兵戰(zhàn)死軍中,同鄉(xiāng)人為其扶喪歸鄉(xiāng),然而尚未到家,死者就托夢給妻子說:“送回家的不是我的尸體,在倉樂臉朝下的那個才是我,你為我梳的發(fā)髻還在。”妻子趕去一看,果然找到了丈夫的尸體,而丈夫頭上的發(fā)髻,依舊是出征前為他細心梳挽的。
梳篦的梳理之道
其實人類較早、簡便的梳子就是雙手。陸游在《行東山下至南巖》詩中說:“正如頭垢得爬梳”,所謂“爬梳,顯然是用手梳理頭發(fā)的動作。但古人沒有理發(fā)的習慣,時間長了難免蓬頭垢面,就算以手梳通發(fā)結(jié),想來也很是費勁。于是,梳子就應運而生。江蘇邳縣劉林、甘肅永昌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,皆曾出土有五齒骨梳,說明早期的梳子很有可能是以五指為原型制作的。
梳妝用具
此外,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還出土了相當數(shù)量的象牙梳、玉梳、石梳及木梳。其中,分布于長江下游,距今4000至50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中,出土了大量雕飾花紋的玉梳背,而距今
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,亦發(fā)現(xiàn)了精美的回旋透雕象牙梳,說明當時梳子在實用功能之外,已經(jīng)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價值。
到了先秦兩漢時期,梳子已經(jīng)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器具?!抖Y記·內(nèi)則》云,兒子侍奉父母,媳婦侍奉舅姑,要在雞鳴時分起身, "咸盥漱,櫛、縱、笄、總。”也就是每日早晨皆須梳理頭發(fā)。而不同的梳發(fā)需求也對應著不同材質(zhì)的梳子。《禮記.玉藻》曰:“沐稷而靧粱,櫛用椫櫛,發(fā)晞用象櫛?!币笥锰责⒌乃窗l(fā),而用淘高粱的水洗面。“櫛”為梳篦的總名,洗后的濕發(fā)要用椫木梳子梳理,而晾干的頭發(fā)容易滯澀打結(jié),則要改用質(zhì)地細膩的象牙梳。西漢馬王堆墓葬中就曾出土數(shù)對木質(zhì)梳篦和角質(zhì)梳篦,梳背部分從新石器時代的長形演變?yōu)榘雸A形,更適合以手把持,還配有馬蹄形的精致小漆盒。此外,新疆尼雅遺址也出土了漢晉時期的獸紋錦櫛袋,內(nèi)有木質(zhì)梳篦一對。
梳妝圖
那么,篦箕與梳子究竟有何區(qū)別?根據(jù)《說文解字注》,“梳"字古作“疏",言其齒疏,而“篦”古作“比”, 取密集排比之意,其齒比梳子更加細密均勻。若只是梳理發(fā)型,用梳子就已足夠,而篦的用途則更側(cè)重于清潔。古代的衛(wèi)生條件大概不是太好,魏晉名士談天說地時,隨手就能從衣服上捉出一只虱子,反被視為率真自然之舉,為人所熟知的莫過于王猛擴捫虱而談的典故。但身上的虱子容易清理,蓄得又密又長的頭發(fā),若是藏了小蟲子就比較惱人。為了去除發(fā)間的灰垢和蟣虱,人們制出了梳齒細密的篦子,壓著頭皮梳到底,恰能解癢去垢。因此,篦子初也稱“篦蟣",后人嫌“蟣字不雅,方才改為“篦箕”。古人不僅不理發(fā),因崇尚須髯飄飄的風度,還經(jīng)常不剃胡子,故而也有專用來梳理胡須的小梳篦。清人褚人獲《堅瓠集》中稱,北宋宰相王安石上朝時,有只虱子爬上胡須,宋神宗見了也禁不住笑,但王安石自己卻渾然不覺,可見勤用胡梳實在很有必要。無錫碩放明代將軍墓中就曾出土胡梳,而清代尤其流行銀制胡梳,做得精巧別致,墜以翡翠瑪瑙,再配上刺繡花套,就是男性常備的隨身飾物。
梳妝圖
有趣的是,古人用梳篦清理頭發(fā),而又另造了梳刷來清理梳篦。漢代墓葬中常有出:土銅柄刷具,許多人認為那就是清掃梳篦的刷具。明代王坊所著的(三才圖會器用梳帚》中,亦有“帚則去梳垢”的記載。徐州后樓山西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梳刷,手柄末段還制成精巧的挖耳勺形狀,一物兩用,頗有心思。
而梳篦本身,其實也是可以一物多用的。古人對梳篦的養(yǎng)生功效頗為推崇,南北朝醫(yī)學家陶弘景有言:“頭當數(shù)櫛,血流不滯,發(fā)根常豎。明代謝肇制《五雜俎》中也有同樣的記載:梳為木齒丹,云每日清晨梳千下,則固發(fā)去風,容顏悅澤。其實梳發(fā)不見得有多神奇的養(yǎng)生功效,但能刺激頭部血液循環(huán),對頭發(fā)健康的確有一定好處。此外,唐人王燾《外臺秘要》中載有用“金篦”治療白內(nèi)障的方法,說是一針之后,豁若開云而見日“。這種金篦其實是金屬制的針狀手術器械,其形態(tài)類似篦箕的尖齒,但與梳頭用的篦箕并非一物。
插梳為飾的審美風潮
在實際用途之外,梳子也承擔了重要的精神含義。良渚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大量玉梳,幾乎全都被放置在人的頭部附近,且梳背較高,雕飾精美,紋樣復雜。其中常見的一種神人紋樣,頭上帶有倒梯形冠狀飾物,其形制與當時的梳子頗為相似。我們可以據(jù)此推測,這種紋樣很可能是當時冠飾習俗的反映,首領們會將這些玉梳插于發(fā)髻之上,以表明自己的崇高地位。
相關畫面
以梳為冠飾,其身份含義遠大于裝飾意義。其后的秦漢時期,婦女雖用梳篦,但似乎沒有插梳之習。真正以插梳為裝飾的風俗,一般認為起源于魏晉。陜西咸陽平陵十六國墓曾出土一批女樂俑和女侍俑,其腦后發(fā)髻自下而上地插著小梳。到了唐代,插梳之風盛極一時。常見的是橫插法,即在發(fā)髻前方橫插一把梳篦。此外亦有斜插法,如花蕊夫人《宮詞》所言“斜插銀篦慢裹頭"。隨著梳篦做得愈發(fā)小而精致,插多把小梳的風氣也流行開來。唐代張萱《搗練圖》中所描繪的婦女,頭上就錯落地插著數(shù)把小梳。唐人王建《宮詞》中云:“玉蟬金雀三層插,翠髻高聳綠鬢虛。舞處春風吹落地,歸來別賜頭梳?!币裁枘〕鼋鹩裥∈嵩谠启W間閃爍的迷人光景。
中唐以后,還出現(xiàn)了一種夸張的插梳法,即在發(fā)髻前方插兩把上下相對的大梳。唐人周昉的《(揮扇仕女圖》中就有一位婦女采用了這種發(fā)飾。不過,作為裝飾的梳篦,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沉重。由于插梳之風盛行,有些梳篦漸漸丟棄了梳發(fā)的實際用途,只以輕薄的金、銀、銅片雕鏤花紋,剪出梳齒,專用來系結(jié)在頭發(fā)上作為裝飾也起到壓發(fā)、固定發(fā)的作用,但并不能用來梳頭。因奢靡之風橫行,唐文宗在太和二年(828年)還對公主下了道命令:今后每遇對日,不得廣插釵梳。不過,插梳的奢華風尚是有增無減。建于晚唐的敦煌莫高窟196窟內(nèi)的供養(yǎng)人壁畫上,就有發(fā)上對插金色發(fā)梳的婦女,滿頭珠翠,更顯雍容華貴,氣勢非凡。
相關畫面
在人們的印象中,宋代的服飾風格往往較唐代內(nèi)斂,但發(fā)飾似乎是個例外。宋代不再流行滿頭小梳的戴法,平日里插戴的梳子花樣也少了些,但盛裝出行時所戴的梳子卻越來越大,
造型也越來越張揚。其中,惹眼的莫過于“冠梳”。自北宋中期至南宋,婦女尤其偏愛高冠、大髻、大梳。發(fā)髻梳得越高越好,有時還要加裝假髻。冠飾往往以金銀珠玉制作,大型的花冠高至三尺,寬與肩等,兩側(cè)下垂及肩,再插上一尺長的寬齒大梳,又以羅帛仿造年四季之花, 盡數(shù)嵌于冠上,名之為“一年景”。但如此妝飾的婦女,想必得有過人的毅力和平衡感,方能維持發(fā)髻不墜。據(jù)說這種花冠尺寸過大,以至于婦女上轎、進門之時,都得小心翼翼,側(cè)首而入。
都城婦女沉迷華貴冠梳至此,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?;实v元年十月(1049年),宋仁宗為此特意下詔:“婦人所服冠,高無得過四寸,廣無得逾一尺,梳長無得逾四寸,仍無得以角為之?!辈粌H局限了冠飾、梳子的大小,還禁止以昂貴的白角制梳。不過,社會風俗并非一紙禁令所能輕易扭轉(zhuǎn)。仁宗去世后,人們更以象牙、玳瑁制梳,侈靡之風盛行不墮。到了南宋時期,夸張的高冠長梳已經(jīng)較為少見,但婦女頭飾依然崇尚富麗,梳頭成了唐宋以來一度較為重要的事情